欢迎访问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 全文检索 收藏本站 |  学校首页 | 

敬畏学术,追求卓越

“古滇拾志·非遗寻迹”——保护与传承:大板井旁非遗人与当地学者的坚守

发布日期:2019年09月07日 16:41 点击数:

临安镇西门西正街旁的大板井是建水最富盛名的一口井,这口井用清甜甘冽的泉水养活了世世代代的古镇人。在大板井旁是建水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西门豆腐”,走进西门豆腐门铺的那条街,一股子豆香远远的飘来。

 

豆腐坊的老板叫做曾红彬,是地地道道的建水人,也是西门豆腐的第五代传人。在曾师傅的带领下,我们进入生产豆腐的作坊,许多妇女坐在流水席上,用纱布将豆腐包成四方的正方形。再往里走,工人们在高温的车间里用泛黄的木质设备磨豆瓣、生浆稀释、煮浆子、点豆腐,过滤豆渣时老旧的木扶手发出的“吱吱呀呀”声音向我们诉说着这铺子不短的历史。

 

曾师傅看到我们很开心,说年轻人对这个感兴趣,肯从城里下来学不容易,说明老技艺有出息、有未来。交谈之中我们好奇像做豆腐这种手工技艺完全可以用机器来代替,不仅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减少人工成本,为什么还要这么多人来制作。曾师傅一边包着豆腐一边笑着告诉我们,因为西门豆腐是非遗,是建水的一个招牌,手工做出来比机器做出来味道正,几百年了,这豆腐还是用大板井的水,还是用手工做出来的好。

下午我们到了城里的文博馆,与我们交谈的是县政协文史委的汪志敏老师,汪老师曾经是文化馆的研究员,退休后一直义务地帮忙整理与建水非遗相关的文献,并撰写出版了大量的相关专著。身体不好的他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奉献,无论是非遗的申报、非遗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都竭尽所能地去积极努力。谈起建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十分有精神劲儿,和我们饶有兴致地介绍建水的非遗。虽然他薪水不高,但在这个岗位上一呆就是三十年,三十年是人生不长不短的一段时光,但是人的一生中有三十年是为了非遗,足够久了……

在回去的车上,老师问我们:今天我们走访的这批非遗人,为什么能坚持把非遗做下去,我们可能不会从事非遗这份工作,但是我们能做什么,可以从他们这里学习到什么?我猜答案应该是那份坚守吧,是曾红彬对手工做豆腐的坚守造就了如今西门豆腐绝美的风味和广传的美名;是汪志敏对非遗的坚守造就了一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成功,一本本关于建水非遗的专著的产生。我们能为非遗做的就是坚守住这些优秀的技艺,不被时光和市场冲击得销声匿迹;坚守住每个人内心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用青年责任与担当勇立时代潮头;坚守住岁月变迁之中越来越被边缘的文明,利用所学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积极建言献策,并外化到实际的行动中去。

 

撰稿:杨久达

摄影:孙玥

Scroll to Top
Baidu
sogou